我能感觉到同事们努力维持着礼貌的专注,但他们的眼神骗不了人——那里面藏着忍耐,偶尔闪过一丝“什么时候结束”的期待。最糟糕的一次,是在公司季度总结会上。我准备了整整两周的PPT,内容扎实,数据详尽。可当我站上台,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,脑子突然一片空白。
“这个...那个...”我不停地用这些语气词填补空白,手心里的汗让翻页器变得滑腻。原本十分钟的发言,我用了不到五分钟就草草结束,甚至漏掉了最关键的分析部分。回到座位时,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还在发烫。领导什么也没说,只是轻轻叹了口气。
那天晚上,我失眠了。凌晨两点,我给我最好的朋友发了条微信:“我可能真的不适合需要说话的工作。”
朋友回得很快:“你不是内容写得很好吗?”
“写和说是两回事。”我打字的手都在发抖,“站在台上,我感觉自己像个赤身裸体的小丑。”
改变发生得很偶然。人力资源部的王姐找到我,递给我一份培训通知。“下个月有个演讲培训,我觉得你可以试试。”她顿了顿,补充道,“不是说你讲得不好,只是觉得你值得更好。”
我本想拒绝,但看着她真诚的眼睛,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
培训老师姓林,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老师,声音不高,但每个字都清晰入耳。第一堂课,她让我们轮流做一分钟自我介绍。轮到我的时候,我能听见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,语速快得像在赶火车,眼睛死死盯着后面的墙壁。
结束后,林老师没有批评,而是走到我身边:“我注意到你刚才用了很多‘然后’和‘就是说’,有数过吗?”
我摇摇头。
“十七次。”她微笑着说,“但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其实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,只是被紧张困住了。”
她教给我的第一个方法简单得让我怀疑——深呼吸。不是普通地吸一口气,而是有节奏的:吸气四秒,屏住七秒,呼气八秒。“当你控制呼吸的时候,你就重新掌握了对自己的控制。”
回家后,我对着浴室镜子练习了这个简单的动作。吸气,屏住,呼气。重复十次后,我发现肩膀不知不觉放松了下来。
第二次课,林老师带来了更具体的方法。她让我准备一段三分钟的讲话,但要求我全程只看着她的眼睛。“不要移开,就算觉得尴尬也要保持眼神接触。”
我试了。前三十秒简直是煎熬,我几乎能感觉到汗水从额头滑落。但奇怪的是,过了那个临界点,紧张感反而开始消退。林老师的眼神很平静,偶尔会轻轻点头,那种被全然接纳的感觉,让我慢慢找回了自己的节奏。
“人在紧张的时候,会不自觉地逃避与听众的连接。”她说,“但真正的交流,恰恰始于这种连接。”
那个周末,我做了一件自己都没想到的事——我去了家附近的小公园,找了个没人的长椅,把准备好的讲话内容完整地说了一遍。没有观众,只有几只麻雀在草地上跳来跳去。但就是这种零压力的环境,让我第一次完整地体验了一次“顺利表达”是什么感觉。
第三次课是个转折点。林老师让我们两两一组,互相给对方讲故事。“不要想这是在演讲,就当是和朋友聊天。”
我的搭档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比我还要紧张。看着他手足无措的样子,一种奇怪的责任感油然而生。我开始引导他,问他问题,适时地点头回应。轮到我讲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没那么在意“表现得好不好”,而是更关注“他听懂了吗”。
这种心态的转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——我的语速自然放慢了,手势也不再那么僵硬。讲完后,林老师轻轻鼓掌:“这就是最好的状态,你在分享,而不是在表演。”
接下来的几周,我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了练习场。妻子成了我最忠实的听众,也是最好的反馈者。
“这里说得太快了,”她会诚实地说,“还有,你摸鼻子的次数有点多。”
周末的下午,我会把要讲的内容录音,然后回放。第一次听到自己录音的声音时,我简直不敢相信——那个平淡、偶尔颤抖的声音真的是我的吗?但慢慢地,通过反复练习,我开始接受自己的声音,学会在关键处加重语气,在需要思考的地方坦然停顿。
一个月后的部门会议,是我第一次小考。
轮到我发言时,我深吸一口气,想起了林老师的话:“把注意力放在你要分享的内容上,而不是你自己身上。”
我开始讲述我们团队这个月的成果。有那么一瞬间,我又感觉到了熟悉的紧张,但这次,我没有逃避,而是看向了对面的同事小张——他正微微前倾,显然对我的内容感兴趣。这个细微的反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。
八分钟的发言,比预定时间还多了三分钟,但这次,没有人看表。结束时,领导第一个鼓掌:“讲得很好,条理清晰,重点突出。”
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“成长”——不是变成另一个人,而是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样子。
现在的我,依然不会说自己热爱演讲。站在众人面前,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是会来。但不同的是,我知道如何与这种紧张共存,如何把它转化成专注的能量。
上周,公司来了几个新人,领导让我给他们做入职培训。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,一个新来的女孩走过来:“老师,你讲得真清楚,我全都听懂了。”
我笑了笑,想起一年前的自己,那个在台上语无伦次、满脸通红的自己。
“其实,”我很想告诉她,“一年前,我比你们任何人都害怕说话。”
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,而是无数个微小改变的累积。是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练习口型,是把每份报告都先口头复述一遍,是学会在紧张时悄悄握紧拳头再松开。
如果你也曾经像我一样,在表达的路上磕磕绊绊,我想告诉你:那个更好的自己,一直都在。只是需要一点方法,很多练习,和愿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。而当你真正走过了这段路,你会发现,收获的不仅是演讲的能力,更是面对所有困难的底气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8)
1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93)
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6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6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4)
5他的微信朋友圈有陌生女生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