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去的地方是城东的创意园区,朋友在那里开了家工作室。原本说好她来接我,临时有个客户到访,只好把地址发给我,让我自己找过去。“不难找,”她在电话里说,“就在红砖厂改造的艺术区里,第三排厂房的二楼。”
可我对这座城市太陌生了。大学刚毕业,从北方小城来到这里找工作,这是第二次出门见朋友。雨幕让一切都变得模糊,街道、行人、红绿灯,都像蒙上了一层毛玻璃。我站在屋檐下,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,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举目无亲。
“小姑娘,需要帮忙吗?”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我回头,看见一位老人从便利店里走出来。他大概七十多岁,头发花白,穿着朴素的灰色夹克,手里拎着刚买的报纸。雨水打湿了他的裤脚,但他并不在意,只是关切地看着我。
“我、我迷路了。”我有些不好意思,“手机没电了,找不到去创意园区的路。”
老人笑了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:“巧了,我就住在那边上。来,我给你指路。”
他让我回到屋檐下,自己却站在雨里。我请他进来避雨,他摆摆手:“不打紧,这点雨。”然后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戴上,又拿出一支笔,在刚买的报纸边缘空白处画起来。
“你看啊,”他边说边画,“我们现在在这个位置。”笔尖在报纸边缘游走,留下清晰的线条,“往前走两个路口,右转,你会看见一家邮局,绿色的门头,很显眼。”
我凑过去看,他画得极其认真,每条路都标上了名字,重要的建筑物还用圆圈特别标注。雨水偶尔打在报纸上,他赶紧用袖子擦干。
“到了邮局之后呢?”我问。
“邮局对面有个公交站,坐三站地下车。记住啊,是三站,别坐过了。”他特别叮嘱,“下车后往前走五十米左右,左手边有个小巷子,拐进去。”
他停下来,看看我:“记住了吗?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?”
我其实有点迷糊,但还是点点头。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,他把画好的地图从报纸上撕下来,递给我:“拿着,按图走就行。”
就在这时,雨突然大了起来,狂风卷着雨丝直往屋檐下扑。老人拉着我往店里退了退,自己的半边身子却淋湿了。
“这样吧,”他想了想,“我送你一段。正好我要去前面的菜市场买菜,顺路。”
我连忙推辞,他却已经撑开了伞:“走吧,年轻人刚来这座城市不容易。我孙子也在外地工作,希望他迷路时也能有人帮一把。”
我们并肩走在雨中,他特意把伞往我这边倾斜。路上,他告诉我,他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六十多年,见证了每条街道的变化。“以前这里都是稻田,”他指着一片高楼说,“现在都认不出来了。”
走到邮局时,雨小了些。他坚持要送我到公交站。等车的时候,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,又写下一串数字:“这是我家的电话,要是还找不到,就到对面小卖部打个电话。”
公交车来了,我上车前,他还在叮嘱:“第三站下车啊,别坐过了。巷口有家卖糖炒栗子的,味道特别好,你闻着香味就能找到。”
车开动了,我透过沾满雨珠的车窗回头看他。他还站在站台上,朝我挥手,花白的头发在雨中格外显眼。
按照他指的路,我很顺利就找到了创意园区。朋友见到我很惊讶:“这么大雨,你怎么找到的?我还准备去接你呢。”
我掏出那张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的地图,报纸的边缘已经软烂,但那些线条依然清晰。朋友看了直感叹:“这老爷子画得比导航还详细。”
那天之后,我特意去谢过老人。他住在创意园区附近的老居民区里,家里简朴却整洁。阳台上种满了花,墙上挂着他和家人的照片。他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,平时就他和老伴两个人。
“人这一辈子,谁不会遇到点难处呢?”他给我倒茶时说,“能帮就帮一把,说不定哪天,我的家人也需要别人帮助。”
这句话我一直记得。后来我在这座城市扎根,渐渐熟悉了每一条街道。每当有人向我问路,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天,想起老人画在报纸边缘的地图。我会尽量说得详细些,必要时也画张草图——就像他当年做的那样。
上个月,我又路过创意园区,特意绕到那条巷子。卖糖炒栗子的摊子还在,香气飘得很远。巷口有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左右张望,一看就是迷路了。我走过去:“需要帮忙吗?”
他如释重负地点头,说要去创意园区三号楼。
“往前走,右手边那栋红砖建筑就是。”我说着,从包里掏出笔和纸,画了张简单的地图递给他,“拿着吧,这样好找些。”
他道谢离去,背影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。而我现在终于明白,那天老人给我的不仅是一张地图,更是一份继续传递下去的善意。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,这份善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,也让我懂得——所谓故乡,不是因为你生在那里,而是因为那里有人用温暖对待过你。
老人去年搬去和子女同住了,临行前还给我打了个电话。他说:“小姑娘,现在你对这座城市应该很熟悉了吧?以后要是遇到迷路的人,记得多帮帮他们。”
我当然记得。每当有人在我的指引下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,每当我把手绘的地图递给需要的人,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天,想起老人站在雨里认真画图的样子。那些线条不仅指引我找到了当天的路,更指引我找到了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勇气和温度。
你看,现在连我都会说“往前走两个路口,右转,看见邮局再坐三站车”这样详细的方向了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个雨天,始于一位陌生老人的耐心。他可能不知道,他画下的不只是地图,更是一个年轻人对这座城市最初的信任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86)
1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4)
2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83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9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75)
5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