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“宝箱计划”说高回报投八万后没音讯

   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“宝箱计划”的宣传单,就贴在小区门口的公告栏上。鲜红的“高回报”三个字像有魔力,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目光。旁边还印着几个成功案例——张阿姨投资五万,半年后买了新车;李叔投了十万,一年后全家去欧洲旅游。我站在那儿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,手心微微出汗。

    回到家,我翻来覆去睡不着。八万块,对我们家来说不是小数目。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才四千多,这八万是我们省吃俭用攒了五六年的。儿子刚工作没几年,还在攒钱买房,我们不想给他添负担。可要是真能像宣传说的那样,一年翻倍,那儿子首付的压力就能小很多。

    那几天,我像是着了魔。白天去听他们的宣讲会,会场设在五星级酒店,地毯软得能陷进去。台上的讲师西装革履,说话铿锵有力:“这不是投资,这是财富重新分配!是给普通人的机会!”台下坐的大多是和我年纪相仿的人,个个眼睛发亮。我旁边坐着的老王拍拍我肩膀:“老李,机会难得啊。”

    回家我跟老伴商量,她犹豫:“万一亏了呢?”我信誓旦旦:“人家公司那么大,合同都写得明明白白,三个月返利,六个月回本,一年翻倍。再说了,老王也投了十万。”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我们都像是被灌了迷魂汤。明明合同里有些条款模棱两可,明明公司拿不出正规的金融牌照,可我们选择相信——因为太想相信了。

    签合同那天,我的手有点抖。财务室的金碧辉煌让我安心,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,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笑容可掬。我仔细数了八沓百元大钞,递过去的时候,钞票边缘都被我手心的汗浸湿了。工作人员给我开了收据,盖着鲜红的公章:“李叔,您就等着收钱吧。”

    头两个月,我每天都要看好几次手机银行。果然,第三个月月初,账户里准时收到了第一笔收益:四千块。我激动地叫老伴来看,她终于露出笑容:“看来是真的。”那天晚上,我们破天荒地去下了馆子。

    可谁能想到,这竟是我们从“宝箱计划”收到的唯一一笔钱。

    第四个月该返利的日子,账户静悄悄的。我安慰自己,可能是系统延迟。等了三天,我坐不住了,拨通了客户经理小张的电话。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,小张的声音依然热情:“李叔放心,最近系统升级,最晚下周就到。”

    这一等就是一个月。再打电话,变成了“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”。我慌了,叫上老王直奔他们公司。到了才发现,曾经气派的办公楼已经人去楼空,玻璃门上贴着封条。保洁阿姨在打扫卫生,说这家公司半个月前就搬走了。

    我的腿一下子就软了,幸亏老王扶住我。我们俩站在空荡荡的走廊里,相顾无言。后来才知道,和我们一样的受害者有二百多人,最多的投了五十万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,我整夜整夜睡不着。闭上眼就是那八万块钱——是儿子小时候想买的钢琴,是我答应带老伴去北京看天安门,是我们省下的每一分菜钱、每一件没舍得买的新衣服。老伴背着我偷偷哭了好几次,眼睛总是红红的,却还要安慰我:“钱没了就没了,人没事就好。”

    最难受的是面对儿子。他知道了这事,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:“爸,以后这种事一定要跟我商量。”他没怪我,可我看得出他眼里的失望。那段时间,我瘦了十几斤,头发白了一大片。

    我们去报了案,警察说这是典型的非法集资。在派出所,我见到了更多受害者:有拿着拆迁款想增值的大妈,有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的退休教师,还有借了钱来投资的年轻人。大家互相诉说着自己的故事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后悔和无奈。

    现在事情过去一年了,钱追回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。我开始学着用另一种方式看待这件事。这八万块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打醒了我。我开始明白,天上不会掉馅饼,越是诱人的承诺,背后可能越是深渊。

    偶尔还会梦见那天的场景:我站在公告栏前,看着“高回报”三个字,阳光照在纸上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梦里的我转身离开,可现实中的我,却伸手揭下了那张宣传单。

    昨天路过小区门口,公告栏上贴了新的警示海报:“警惕高利诱惑,远离非法集资。”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。有个年轻人凑过来看,我忍不住开口:“小伙子,这上面说的都是真的。”他诧异地看我一眼,匆匆走了。

    如果时光能倒流,我想对当时的自己说:老李,咱们辛苦挣的钱,还是攥在自己手里最踏实。可惜,人生没有如果。这个教训,我会记一辈子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