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被嘲笑 “太内向”,却靠文字创作逆袭成作家

    我从小就是个闷葫芦。

    别人家孩子在外面疯跑疯玩,我就爱搬个小板凳,坐在家门口看蚂蚁搬家,一看能看一下午。上学了,课堂上最怕老师点名提问,站起来脸就红到耳根,声音小得自己都听不见。课间休息,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聊天嬉笑,我永远是那个靠在走廊尽头,安静看着窗外的人。

    “这孩子,太内向了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,我从小听到大。说的人有亲戚,有邻居,有老师,语气里多半带着惋惜,好像“内向”是一种病,一种缺陷。亲戚聚会是我最煎熬的时刻,总会被拿来和那些能说会道、能歌善舞的表兄妹比较。“你看谁谁谁多活泼,你得多学学。”妈妈有时也会无奈地替我解释:“他就是不爱说话,心里明白着呢。”

    可我心里真的明白吗?年少时,我确实困惑过,甚至厌恶过这样的自己。我努力试着去“合群”,强迫自己在人前讲笑话,参与那些我觉得无聊的八卦讨论。但那感觉就像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,每一步都别扭,每一刻都想逃离。表演结束后,是加倍的疲惫和空虚。我仿佛能听到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在角落里叹息。

    转机发生在那本厚厚的、封面已经磨损的笔记本上。

    那是初中二年级,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《我的梦想》的命题作文。当同学们都在畅想成为科学家、宇航员、大老板时,我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。那些光鲜亮丽的梦想,似乎都与我这个沉默的旁观者无关。那天晚上,我对着台灯发了很久的呆,最后,我决定放弃编造一个“正确”的梦想。我写下了我看到的世界:写清晨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光影,写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,写数学老师转身板书时,粉笔灰在光柱中缓缓飘落的轨迹,写我看到前排那个女生马尾辫跳动时,心里那一丝模糊的、无人可说的悸动。

    我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,只是把我安静观察到的、细腻感受到的,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。那一次,我忘了字数要求,忘了写作技巧,只是不停地写,仿佛打开了一个情绪的闸门。

    作文发下来时,我愣住了。整整两页的评语。老师说,他从未在一篇作文里,读到过如此安静却又如此丰富的世界。他说:“你的内心是一座花园,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耐心找到入口。”

    那句话,像一束光,照进了我那个因为“内向”而有些自卑的封闭世界。我第一次意识到,我那些不被理解的沉默、观察和感受,并非一无是处。它们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天赋。

    从那时起,写作成了我的秘密花园,我的避难所,也是我的王国。所有在现实中无法言说、无人倾听的情绪——被误解的委屈,青春期的迷茫,对未来的憧憬,对细微美好的感动——都有了安放之处。我在方格纸上构建城池,用文字排兵布阵。那里,我不再是那个笨嘴拙舌的配角,我是创造一切的造物主。

    当然,逆袭的路并非一帆风顺。高中毕业,我选择中文系,依然被一些声音质疑:“写东西能当饭吃吗?”“性格这么闷,以后怎么在社会上混?”大学毕业,我进入一家小公司做文案,依然因为不爱参加同事聚餐、不善于在会议上争辩而显得格格不入。我依然能感觉到那种被视为“异类”的目光。

    但这一次,我内心是坚定的。我知道,我的战场不在于觥筹交错的饭桌,不在于口若悬河的会议室。我的战场,在夜深人静时的书桌前,在电脑文档那片白色的旷野上。

    我利用所有独处的时间读书、练笔。我把别人用于社交、娱乐的时间,全都投入了我的文字世界。我写故乡的老街,写城市边缘的落日,写小人物的悲欢,写那些藏在日常生活褶皱里的诗意。我把因内向而催生出的惊人专注力、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远超常人的观察力,全都倾注在了创作里。

    慢慢地,文章开始在一些杂志上发表。从不起眼的角落,到专栏,再到第一篇引起广泛共鸣的散文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篇文章写的是我童年观察蚂蚁搬家的故事。很多读者留言说,看哭了,说在我的文字里看到了自己那个同样安静、同样不被理解的童年。

    后来,我出版了第一本书,书名叫《安静的力量》。签售会上,依然会紧张,说话依然不那么流畅。但当我看到台下那些清澈的、带着些许腼腆和期待的眼睛时,我明白了。他们和我一样,是这个世界上的“安静者”。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,我们的声音,需要被另一种方式听见。

    现在,我是一名全职作家。偶尔,还是会有人用略带遗憾的口吻说:“你呀,就是太内向了。”但如今的我,只会报以微笑。我不再试图去辩解,也不再为此感到羞愧。

    因为我终于懂得,内向从来不是我的缺陷,而是我独特的坐标。它让我拥有了敏锐的触角,去捕捉光影、声音和情绪的细微变化;它给了我一颗沉静的心,能够潜入生活与情感的深处,去打捞那些喧嚣世界容易忽略的珍珠。这个世界需要外向者来推动和联结,同样也需要我们内向者来沉淀和思考。

    所以,如果你也正因“内向”而困扰,我想对你说:没关系,真的没关系。不必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。去找到你的“笔”,那可能真的是写作,也可能是绘画、编程、音乐、手工艺……任何能让你安静地表达自我的方式。然后,深耕下去。

    我们不必在人群的广场上高声演讲,但可以在属于自己的文字旷野里,策马奔腾。最汹涌的海洋,往往在最深处,沉默不语,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