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45岁学书法,一开始写得歪,后来能参展

    四十五岁那年,我站在人生的半山腰上,忽然觉得心里空了一块。看着办公室里年轻同事们在朋友圈晒健身、晒烘焙、晒旅行,我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找点寄托。有一天经过文化馆,看见橱窗里一幅毛笔字,墨色浓淡相宜,笔画像会呼吸似的。就是那个瞬间,心里有个声音说:就是它了。

    买回笔墨纸砚的那个周末,我像个第一次拿筷子的孩子。毛笔在手里直打滑,墨汁溅得到处都是。最简单的横画,我写出来像蚯蚓爬;竖画更是歪歪扭扭,女儿看了笑着说像外婆家被风吹歪的篱笆。第一张纸写完,妻子进来吓了一跳:“你这是练字呢还是刷墙呢?”

    但奇怪的是,当墨香在书房里弥漫开来,当笔尖接触宣纸发出细微的沙沙声,我竟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。那种感觉,像在喧嚣世界里突然找到个安静的角落。

    头三个月是最难熬的。手腕总是僵着,写一会儿就酸得抬不起来。有次写“永”字,那个勾怎么都写不出力道,我反复练习到深夜,最后气得把笔一摔。墨汁溅到墙上,像极了在嘲笑我的笨拙。妻子默默递来热毛巾,什么也没说。那一刻我明白,坚持不是靠意气,而是靠平常心。

    转折发生在学书法的第七个月。那天照常去老师家上课,我垂头丧气地说想放弃。老师让我写个“人”字,然后拿起红笔,没有像往常那样圈出问题,而是在两个笔画交接处画了个小圆圈:“你看,这里虽然不够完美,但这一顿笔,有了起承转合的意思了。”就这一个小小的肯定,像黑夜里划亮一根火柴。原来我一直在盯着不足,却忽略了微小的进步。

    从那以后,我换了个心态。不再苛求每个字都要像字帖,开始享受书写的过程。周末的清晨,我会先泡杯茶,慢慢磨墨,看着墨汁在砚台里晕开,像乌云渐渐散开。写得好时,自己会心一笑;写得不好,就当是积累经验。女儿有时会趴在一旁看,我就教她握笔。她小手软软的,却写得很认真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写字,虽然是用钢笔,但那份耐心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坚持到第二年春天,突然有一天,笔好像听话了。写“山河”二字,那撇捺之间竟有了呼应;写“明月”,两点之间仿佛真有清辉流淌。我把这幅字贴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,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为了提醒自己:你看,时间从不辜负认真的人。

    第三年,老师建议我投作品参加市里的书画展。我连连摆手:“就我这两下子,别去丢人了。”老师却说:“展览不是比赛,是分享。”这句话打动了我。

    准备参展作品的那两个月,是我最充实的时光。选的是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,不仅因为喜欢其中意境,更觉得这像极了我学书法的历程——寻找心灵的归宿。每天晚上练两小时,有时为了一个字反复写十几遍。宣纸堆了半人高,写废的毛笔都有七八支。最难忘的是写“云无心以出岫”那句,“云”字总是显得太沉重,我琢磨了好几天,后来偶然看到窗外流云,突然明白要举重若轻。再下笔时,手腕自然放松,那个“云”字终于飘了起来。

    布展那天,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展厅墙上,四周打着柔和的灯光,墨迹在灯下泛着淡淡的光泽,眼睛突然湿了。不是激动,更像是一种释然——原来只要愿意开始,什么时候都不晚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这五年学书法的路,我收获的远不止一手好字。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,懂得了坚持的真意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。每当我铺开宣纸,蘸饱墨汁,都会想起四十五岁那个迷茫的下午。感谢那个推门走进文化馆的自己,更感谢这些年没有放弃的每个日夜。

    人生如书法,重要的不是起笔多完美,而是整个字的气韵是否贯通。四十五岁开始又如何?只要笔还在手中,故事就远未结束。现在的我,依然每天磨墨写字,在横竖撇捺间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