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去年冬天,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其中的不同。
那天晚上十点多,我还在办公室看数据,突然接到一个老顾客的电话。她语气着急,说家里老人突发高血压,常吃的药没了,周边药店都关了。她想起我们平台最近接入了药店,试着下单,但操作不熟练。
我一边教她在手机上操作,一边联系药店老板——老陈。电话响了好几声才接,能听见他那边小孩的哭闹声。老陈说已经打烊了,正给孩子洗澡。但听我说完情况,他只犹豫了两秒:“行,我这就去店里。”
二十分钟后,药送到了。后来老陈告诉我,那天他穿着拖鞋就跑出门,孩子是邻居临时帮忙看的。
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。如果只是做外卖,我关注的是三十五分钟送达;但在本地生活里,我感受到的是那份急人所急的心。老陈完全可以拒绝,但他没有,因为街坊十几年,他认识那位老人。
这就是本地生活最打动我的地方——它不只是交易,是街坊邻里真实的生活。
我开始走出办公室,去认识这些商家。
城西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理发店,王师傅。第一次去拜访时,他正给一位老顾客剪发。那位阿姨全程没说要什么发型,但王师傅每一剪子都恰到好处。理完发,阿姨照照镜子,满意地笑了:“还是你懂我。”
王师傅后来跟我说:“网上那些快剪店便宜,但我不一样。李阿姨的头发我剪了十五年,她知道我儿子上大学,我知道她孙女刚结婚。”
这种信任,是多少补贴都买不来的。
我们帮王师傅上线了预约服务,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搬线上,而是设计了“老顾客专属时段”。很多老人在我们的App上学会了第一个数字化操作——预约理发。对他们来说,这不是科技,是方便。
还有大学城旁边那家小书店,老板是个文艺青年,总在推荐冷门好书。书店经营困难,我们帮他上线了“每周一书”直播。第一次直播只有七个人看,但就是这七个人,买光了他推荐的所有书。
现在他的直播有固定观众,书店成了爱书人的聚集地。他说:“原来互联网不只会淹没什么,也能打亮光。”
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本地生活的核心不是“本地”,而是“生活”。每个小店背后都是一个人的梦想,一家人的生计,一群人的记忆。
我们做的,不过是给他们多一个被看见的机会。
最近在推动“社区厨房”项目,让那些在家做饭好吃的阿姨可以接单。张阿姨的红烧肉特别地道,每次都要慢炖两小时。有顾客抱怨送得慢,我们在页面加了段说明:“好味道需要时间,张阿姨的红烧肉还在锅里。”
结果再没人催单,还有人留言:“阿姨慢慢来,我们不急。”
你看,当技术有了温度,效率有了人情味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
从外卖运营到本地生活负责人,我最大的改变不是职位,是视角。以前看数据报表,现在看万家灯火。每个订单背后,可能是孩子给父母点的第一顿饭,可能是年轻人加班后的慰藉,可能是朋友聚会的欢乐。
技术应该让生活更美好,而不是更高效。我们现在做的每个功能,都不只考虑如何提高效率,更考虑如何守护那些小小的、温暖的连接。
昨天傍晚,我站在办公室窗前,看着楼下小吃街亮起的灯火。那些光虽然微弱,却照亮了每个回家的人。而我们做的,就是让这些光被更多人看见,亮得更久一些。
这条路还很长,但值得。因为我们要守护的,不是流量,是生活本身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8)
1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93)
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6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6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4)
5他的微信朋友圈有陌生女生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