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工位在办公室最角落,紧挨着打印机。那时候,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印、扫描、整理卷宗、录入信息。听起来特别琐碎对吧?但我真的把每一份文件都当成宝贝。整理卷宗时,我不只是按页码排序,还会偷偷研究里面的逻辑——起诉状怎么写才能一击即中,证据清单如何排列更有说服力。那台老打印机嗡嗡作响,成了我最初学习法律实务的背景音。
记得有次王律师让我找一份五年前的判决书,我花了三个小时,把档案室翻了个底朝天,终于找到了。王律师当时没说什么,但第二天他让我参与了一个案子的讨论。虽然只是负责记录,但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,我明白了,再小的事情做到极致,都会被人看见。
做助理的第二年,我开始接触客户。第一次单独见客户,是个劳动合同纠纷。当事人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姐,被公司无故辞退。她坐在会议室里,说着说着就哭了。我手忙脚乱地递纸巾,听着她讲述如何供孩子上学,如何承担房贷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处理的不是冷冰冰的案件,而是别人的人生。
我开始学着不只是记录,而是真正地倾听。王律师后来告诉我:“法律条文谁都会查,但能走进当事人心里,才是真本事。”这句话,我记到了今天。
成为授薪律师后,我接手的第一个独立案件是个小额的合同纠纷。标的额不大,但我准备得比谁都认真。开庭前一夜,我在办公室反复演练到凌晨三点,把对方可能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写了应对方案。庭审时,当法官采纳了我的关键论点时,那种喜悦至今难忘。
但也不是每次都顺利。有个知识产权案件,我自以为准备充分,却在法庭上被对方律师问得哑口无言。那天从法院出来,我在车里坐了整整一个小时。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涌来,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律师。后来是我的师父一句话点醒了我:“输一次案子不可怕,可怕的是输掉继续学习的勇气。”
就是从那时起,我养成了每个案子都要写总结的习惯——赢了要知道赢在哪里,输了更要明白输在何处。这个习惯,一直保持到我成为合伙人之后。
转折点出现在入行第五年。我通过朋友介绍,认识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。他们正在经历股权纠纷,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帮他们梳理,不仅解决了纠纷,还重新设计了股权结构。这个案子之后,他们把我推荐给了其他创业公司。就这样,一个介绍一个,我慢慢积累起了自己的客户群。
说实话,刚开始开拓客户时真的很笨拙。参加过各种社交活动,硬着头皮跟陌生人交换名片,回来后面对着厚厚一叠名片发愁。后来我明白了,与其广撒网,不如深耕细作。我开始专注在几个擅长的领域,把每个案子都做到极致,让客户主动成为我的“代言人”。
成为合伙人那天,王律师——现在该叫老王了——请我吃饭。几杯酒下肚,他说:“还记得你刚来时整理卷宗的样子吗?认真得让人心疼。现在,该你去带新人了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有点眼眶发热。
现在,我也开始带年轻的助理了。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,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我总会告诉他们:“别着急,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把每个当事人都放在心上,这条路,走着走着就宽了。”
前几天整理办公室,翻出刚入行时的工作笔记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要点,字迹稚嫩却认真。我把这本笔记送给了新来的助理小林,她如获至宝的样子,让我想起了那个在打印机旁默默学习的下午。
从助理到合伙人,这条路我走了十二年。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,那就是:专业能力是你的根基,需要日积月累;而客户的信任,来自于你对待每个案件、每个当事人的用心程度。这个过程没有捷径,就像爬山,一步一个脚印,回头看时,才发现已经站在了曾经仰望的高度。
当然,我现在依然在学习的路上。法律在更新,客户的需求在变化,唯一不变的,是那份最初的热爱和坚持。夜深人静加班时,我偶尔还会想起那个第一次走进律所、连领带都打不好的年轻人。真想告诉他:别担心,这条路,值得你一直走下去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6)
1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92)
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6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6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4)
5他的微信朋友圈有陌生女生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