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从职场打杂到部门骨干,我抓住了每次学习机会

    那会儿我刚进公司,就是个打杂的。

    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,擦桌子、浇花、给打印机换纸,然后抱着一摞文件楼上楼下地跑。同事们叫我“那个新来的”,领导交代任务时说“让那个小朋友去”。说实话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——明明大学里也算个优秀毕业生,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了“小朋友”?

    但我有个优点:不管多小的事,只要交到我手上,我一定把它做得明明白白。

    记得有次部门要准备一个重要会议,领导让我负责装订三十份材料。这本是最不起眼的活儿,可我发现材料里有个数据前后不一致——第15页说的是23.5%,第28页变成了25.3%。我犹豫了一下,要不要多这个嘴?最后还是拿着材料去找了领导。

    领导当时正忙得焦头烂额,听我说完,愣了一下,接过材料仔细对比:“你还真细心。”他当场打电话核实,修正了数据。会后他告诉我,那个错误的数据如果被客户发现,可能会质疑我们整个方案的专业性。

    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,职场里没有真正的小事。

    从那天起,我留了个心眼。每次送文件,不只是当个快递员,我会留意文件内容;每次会议记录,不只是机械地记,我会琢磨为什么这么决策;每次帮同事做PPT,我会研究他们的逻辑和表达技巧。

    我们部门负责项目申报,有大量需要整理的资料。老员工都觉得这是苦差事,躲都来不及。我却主动申请参与,把历年申报材料都找出来研究。那段时间经常加班,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类整理,找出其中的规律。慢慢地,我摸清了评审专家的偏好,知道什么样的表述更容易通过。

    机会来得突然。半年后,一个重要项目申报在即,负责的同事突然生病住院。领导急得团团转,我在旁边轻声说:“要不,我试试?前期资料我都熟悉。”

    那三天,我几乎没合眼。不仅把材料准备得井井有条,还根据自己之前的研究,调整了申报重点。评审会上,专家特别表扬了我们材料的质量。项目顺利通过那天,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没想到你这小子深藏不露啊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我从打杂的,开始接触真正的业务了。

    但真正的转折点,是公司上线新系统那次。

    新系统复杂,老员工普遍抵触。培训时,好多人找借口不来。我却每次都坐在第一排,认真记笔记,课后还缠着技术人员问东问西。其实我也怕麻烦,但我想得很简单:多学一点,总没坏处。

    结果系统正式上线,全乱套了。这个说报表出不来,那个说数据不对。只有我摸得门清,成了部门里唯一能熟练操作的人。那段时间,我工位前排起了队,连其他部门的都来找我帮忙。我从不推辞,一遍遍教,还自己编了份简易操作手册发给大家。

    领导看在眼里。季度评优时,我意外地拿到了“最佳新人”。他说:“不是因为你技术多好,而是你愿意为大家解决问题的心态。”

    成为骨干的路,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

    带我的师父是部门老资格,业务能力强,但不太会带人。有次他让我做一个市场分析,只丢下一句“你就按以前的模板做”。我花了一周时间,不仅完成了分析,还主动加了竞争对手的动态和趋势预测。师父看完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:“以后这类报告,你都按这个标准来。”

    渐渐地,师父开始把重要客户交给我跟进,让我代表部门参加跨部门会议。有同事私下说:“你真傻,干那么多又不加钱。”我只是笑笑。我心里清楚,这些经历比钱更珍贵。

    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,紧张得前一天晚上没睡着。那是公司的一个新业务拓展,很多环节都不熟悉。我白天跑现场,晚上查资料,手机24小时开机。有次凌晨两点,施工方打电话问一个细节,我直接从床上跳起来查文件。那个项目做了三个月,我瘦了八斤,但最终超额完成了目标。

    庆功宴上,领导举杯说:“看看咱们这位,从打杂到独当一面,只用了两年时间。”那一刻,鼻子突然就酸了。

    现在,我也开始带新人了。有个实习生很像当年的我,默默做着琐碎的事,但特别用心。上周她怯生生地拿来一份自己整理的客户常见问题汇总,说觉得可能对大家有帮助。我看着那份工整的文档,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

    我把这份文档发到部门群里,特别表扬了她的用心。看到她眼睛亮起来的样子,我想起了很多人——那个指出我数据错误的领导,那个放手让我尝试的师父,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事。

    职场十年,我最深的体会是:从来没有白费的努力,也没有白学的本事。那些最初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那些额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,其实都在悄悄为你铺路。

    直到今天,我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习惯:每天早到半小时,整理一天的工作思路;对待每件小事,都像对待重要项目一样认真;遇到新东西,先学了再说。

    也许在别人眼里,我已经是部门的骨干力量。但在我心里,我依然是那个从打杂做起的新人,依然对每个学习机会充满渴望,依然相信——最好的成长,就藏在每一天的用心里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