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我带的第一个宝宝,叫乐乐,一岁两个月,正是对什么都好奇,但还不太会表达的阶段。他妈妈送来时挺焦虑,说孩子专注力不行,一个玩具摸两下就扔了,教他认颜色、形状,他根本不理会。我观察了乐乐几天,发现他确实坐不住,但他有个特点——特别喜欢球。只要看到圆滚滚的东西,眼睛就发亮。
于是,我没急着拿出那些认知卡片,而是准备了好多不一样的球。有软软的布球、能捏响的橡胶球、光滑的小皮球,还有那种一按就会发光的弹力球。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篮子里,推到乐乐面前。
他立刻扑过来,一手抓一个。我没打扰他,就在旁边看着。他先是把布球塞进嘴里啃了啃(这是小宝宝探索的方式),发现咬不动,就扔到一边;拿起橡胶球,使劲一捏,“叽”的一声,把他自己吓了一跳,随即咯咯笑起来。他反复捏,听着那声音,特别开心。接着,他又发现了会发光的球,用手拍,用脚踢,看着球滚远、发光,再爬过去追。
整个过程,我都没说“这是红色的球”、“这是圆形的”,我只是在他玩的时候,偶尔加入进去。比如,当他把球滚到我脚边时,我会说:“哇,乐乐把球滚给老师啦!这个球滚得真快!”然后我会把球轻轻滚回去,说:“老师把球滚回去喽,它咕噜咕噜的。”
就这么玩了几天,奇迹发生了。有一次,我同时拿出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蓝色的积木,问他:“乐乐,哪个是球球呀?”他小手毫不犹豫地指向了那个球。那一刻,他妈妈眼眶都湿了。她后来跟我说,她在家里教了无数次,乐乐都没反应,没想到在玩里面,他自然而然就学会了。
这件事给了我巨大的触动。我明白了,对于这么小的孩子,认知不是“教”出来的,是他们在充满乐趣的互动中,自己“发现”和“建构”出来的。我的角色,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,而是一个用心的玩伴,一个环境的创设者。
从那以后,我更加用心地去设计每一个游戏。我意识到,生活中处处是教室,不需要多昂贵的玩具。
比如,撕纸游戏。很多家长觉得这是搞破坏,但在我看来,这简直是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感官的绝佳机会。我会准备不同材质的纸,报纸、皱纹纸、餐巾纸,让宝宝们去撕。听着“刺啦”的声音,感受纸张从完整到碎片的变化,观察不同纸张撕起来力度的不同。他们会非常专注,小手指用劲,全身心都投入进去。这比买现成的撕撕书,体验感强太多了。
还有藏猫猫游戏,这可是建立“客体永存性”概念的经典玩法。小宝宝一开始会觉得,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消失了。当你用一块手帕盖住一个小玩具,然后在他面前掀开,他会觉得像变魔术一样惊喜。反复玩,他慢慢就会理解,东西虽然看不见,但它还是存在的。这个认知,对他未来应对分离焦虑,建立安全感,都至关重要。
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叫瑶瑶的小女孩,两岁左右,特别内向,不喜欢和人眼神接触。她最喜欢做的事,就是一个人静静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瓶瓶罐罐。我没有强行拉她加入集体游戏,而是在她旁边也坐下来,拿起一个小锅子,自言自语地说:“哎呀,小熊肚子饿了,我们给他做点好吃的吧?放点红红的西红柿好不好?”
起初,她不理会我,继续玩自己的。我也不在意,就自顾自地“做饭”,把“菜”炒得哐哐响,还假装尝味道:“嗯!真香!”过了好一会儿,她悄悄推了一个小碗到我面前,里面放了两块积木。我立刻捕捉到这个信号,惊喜地说:“哇,瑶瑶给我吃红烧肉吗?谢谢你!”然后假装大口吃掉。
就是从这个小碗开始,我们的互动多了起来。她开始模仿我的动作,给我“递调料”,甚至偶尔会抬头看我一眼,露出浅浅的笑。她不是在学认知,她是在关系中学习。她在游戏中,学会了如何与人连接,如何表达自己。这种社会性认知,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。
当然,陪玩也不是总是这么温馨美好。有时候你精心设计的游戏,宝宝可能看都不看一眼;有时候他们会因为抢玩具大哭大闹;有时候他们就是没来由地情绪不好。这时候,特别考验耐心。
我告诉自己,要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。他不想玩这个,我们就换一个;他今天就想抱着小熊发呆,那我就陪他安静地坐一会儿。认知力的发展,是建立在安全和愉悦的情绪基础上的。一个被强迫、被催促的孩子,他的大脑是紧张和封闭的,根本无法去探索和吸收新东西。
现在,我从事早教已经五年了。我看着一个个小不点儿,从爬行到蹒跚学步,从咿呀学语到能说会道,从只会抓握到能用积木搭出高高的塔。我见证了他们认知世界里一点一滴的微光,如何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空。
如果有人问我,早教老师是做什么的?我会说,我们是一群“点火的人”。我们不灌输知识,我们只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之火,然后通过一次次充满爱和趣味的游戏,为这火苗添柴加薪,让它燃烧得更旺,照亮他们未来探索世界的漫漫长路。
所以,亲爱的爸爸妈妈们,请别再把“玩”看得那么轻描淡写了。放下手机,蹲下来,真心实意地陪你的宝宝玩一会儿吧。在沙地里挖一条“运河”,在阳光下吹出五彩的泡泡,用旧纸箱搭一个“城堡”……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游戏时光里,蕴藏着宝宝认知力蓬勃生长的所有秘密。而你和孩子之间,那用笑声和陪伴编织的情感纽带,将是比任何认知成果都更宝贵的财富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6)
1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92)
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6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6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4)
5他的微信朋友圈有陌生女生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