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负债百万时,他靠创新打开局面

    那会儿,我整宿整宿睡不着。睁着眼睛看天花板,感觉那白花花的水泥板,下一秒就要压下来。一百万,这个数字像烙铁一样烫在心上。不是房贷,不是车贷,是实打实的、因为一次失败创业欠下的债务。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,第一个钻进脑子里的念头就是:“今天,我又欠着银行几千块的利息。”那种感觉,不像刀割,倒像溺水,胸口闷得喘不上气,四周是望不到边的、冰冷的汪洋。

    我以前是做传统建材的,赶上了好时候,也挣过一些钱。后来觉得这行当没啥技术含量,就是拼关系、拼价格,路子越走越窄。心一横,把全部身家投进去,搞了个智能家居的项目。想法很美好,觉得未来一定是科技的天下。可现实是,我们研发的产品,比市场上的成熟品牌晚了半步,价格又没优势,渠道也打不开。苦苦撑了两年,烧光了积蓄,还背上了这一屁股债。公司关门那天,我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,心里就一个念头: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。

    颓了大概一个月吧,整天胡子拉碴,不敢接朋友电话,怕他们问近况。最难受的是面对老婆孩子。我老婆没埋怨过我一句,但她越是沉默,我越是愧疚。儿子那时候刚上小学,有次他仰着小脸问我:“爸爸,我们家的车什么时候能回来?”(车抵债了)我当时喉咙像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,一句话也说不出。我知道,我不能就这么垮了。

    逼到绝境,人反而会冷静下来。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把过去失败的经历像放电影一样,一帧一帧地复盘。我到底输在哪儿?技术?我们团队不差。资金?启动时也还算充裕。想来想去,问题出在“创新”上。我们所谓的创新,其实是跟风,是别人已经验证过的模式,我们只是试图做得更好一点。在红海里,你比别人好一点,根本没用。你得是完全不同的东西。

    转机来得很偶然。一个做装修的老朋友来家里喝酒,吐槽说现在年轻人装修,特别讲究“氛围感”,买一堆又贵又占地方的落地灯、壁灯,就为了拍个照好看。他随口一句:“要是能把灯光直接‘藏’在墙里、天花板上,又能随意变换颜色和亮度,那就牛了。”

    就这一句话,像道闪电劈中了我。对啊!“藏起来”!现有的智能灯具,不管多智能,它还是个独立的“物件”,需要摆放、占用空间。如果我们把发光部件和控制系统做成超薄、模块化的,像一层“纸”或者“膜”一样,能嵌入到任何家具、墙面、甚至布料里呢?让光本身成为环境的一部分,而不是一个突兀的摆设。

    这个想法让我激动得浑身发抖。但这次,我学乖了。我没急着找投资、开模具。我做的第一件事,是验证。我跑到建材市场,买了几块石膏板、一些便宜的LED灯带和控制系统,又联系了一个在大学里教光电的教授,死皮赖脸地请教了好几次。然后,我在自家的客厅墙上,亲手凿开一个口子,把那些简陋的玩意儿嵌进去。当我把开关接通,那片墙面均匀地、无声地亮起一片柔和暖光的那一刻,我老婆站在旁边,轻轻“哇”了一声。就这一声,比我听过任何商业计划书的赞美都更有力量。

    我知道,方向对了。这才是真正的创新——它不是做一个更好的灯,而是重新定义“光”的存在形式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年,是我人生中最苦、也最充实的一年。没有钱租办公室,我家客厅就是研发中心,餐桌就是工作台。我找到了当初创业时两个最核心、也最信任我的技术伙伴,把想法和他们一说,他们居然愿意放弃稳定的工作,跟着我再搏一次。我们三个人,就靠着之前剩下的一点人脉,接一些零散的技术外包活儿,赚来的钱全部投进这个新项目的研发里。

    最难的是找供应链。我们要的这种超薄、柔性、高亮度的发光模块,当时市面上几乎没有成熟的供应商。我带着样品,几乎跑遍了珠三角所有相关的工厂。吃了无数闭门羹,听了无数“不可能”、“成本太高”、“没市场”。最惨的一次,我在东莞一家工厂门口从早上八点等到下午五点,就为了见他们老板一面,最后人家从后门走了。

    说不沮丧是假的。每次被拒绝,那一百万的债务就像背景音一样在耳边嗡嗡作响。但奇怪的是,这一次,我心里反而有底了。因为我知道我们手里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,是能解决真实痛点的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又被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奚落,说我这想法是异想天开。我没反驳,只是当着他的面,把我们那个丑丑的 demo 模块贴在他的白色笔记本外壳上,用手机App一点,笔记本瞬间发出了蓝色的光。那个工程师愣了一下,推了推眼镜,凑近看了半天,然后说:“你明天再来一趟,我们详细聊聊。”

    就是靠着这样一次次的“演示”,我们终于打动了一家小型的、但有技术追求的面板厂。他们的老板是个技术出身的中年人,看了我们的东西,眼里放光,一拍大腿说:“有意思!这个苦活儿,我陪你们干!” 我们采用了“合作研发,利润分成”的模式,他们负责解决生产工艺,我们负责核心技术和设计。就这样,我们几乎是以零现金投入的方式,撬动了第一条生产线。

    产品原型做出来后,我们也没钱打广告、招代理商。怎么卖?我们选择了最笨也是最直接的方法——去“泡”设计师论坛和社群。我亲自上阵,把我们研发的过程、产品的应用场景,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图片发到网上。我们不吹嘘它多高科技,就展示它能怎么用:装在定制衣柜里,开门即亮,找衣服清清楚楚;嵌在客厅吊顶的石膏线里,替代主灯,光线柔和又高级;甚至可以做在孩子的书桌面板下面,保护视力……

    慢慢地,开始有独立设计师找上门来。他们是对空间和美感最敏感的一群人,一下子就看到了这种“隐藏式线性照明”的巨大潜力。第一个订单,是上海的一个设计师,为一个高端公寓项目订了二十米的灯带。金额不大,才一万多块钱。但当我收到定金的那一刻,我的手是抖的。那不仅仅是钱,那是一张门票,一张通往新世界的门票。

    口碑,就这样像水波纹一样,一点点荡漾开来。从几个设计师,到一些小众的定制家具品牌,再到一些注重科技感的楼盘样板间项目。我们的订单从几十米,变成几百米,几千米……我们像一群工匠,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我们的产品,服务好每一个客户。因为我们深知,我们输不起第二次。

    去年年底,我们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务。那天,我们团队核心的几个人,一起去吃了顿火锅。没说什么激动人心的话,就是不停地碰杯,眼睛里都有点湿湿的东西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负债百万的那段日子,像是把我扔进了一个高温高压的熔炉。痛苦吗?撕心裂肺。但它也炼掉了我身上的浮躁、虚荣和想当然。它逼着我沉下去,去发现一个真实的、未被满足的需求,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决它。所谓的创新,很多时候不是灵光一现的宏伟蓝图,而是被逼到墙角后,对生活细节的一次次重新审视和死磕。

    那一百万,买来了我人生最贵的一堂课。它告诉我,绝境不是终点,往往正是新故事的起点。只要那口气还在,只要眼睛还愿意去寻找光,你总能找到那条裂缝,把它越撬越宽,直到阳光彻底照进来。我的光,就是从自家墙上那一道小小的、温暖的裂缝里,开始亮起来的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