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日子久了,真不一样了。早上还没开门,我先溜达一圈。哟,最底下那层儿童酸奶,空了一半,赶紧补上。中间那排贵一点的进口牛奶,还剩不少,先不动。这种最直观的感受,比什么报表都来得直接。哪个牌子卖得好,不是听广告,是看货架空的速度。像那个“老陈记”酱油,牌子不响,但总有几个老顾客来找,我就特意多备点,他们一来就能买到,脸上那笑,让我觉得自己挺能耐。
补货也不是傻干。一开始,我吭哧吭哧把新到的货全堆在前面,日期老的被挡在后面,时间一长,临期了,只能下架,看着都心疼。老张过来,不说话,就把靠里的老货往前挪,新来的稍微靠后放。我脸一红,明白了。后来我就学乖了,上货时一定“先入先出”,像给货物排队,让老的先“走”。这习惯一养成,损耗真就少了一大截。这哪是理论,这是实打实的教训换来的。
我们超市不算大,但节假日前,那阵势可真吓人。一开始我没经验,国庆节前,光顾着把货架塞得满满当当,结果热销的薯片、可乐到第三天就抢空了,后面几天客人想买买不着,直摇头。那些堆得老高的滞销礼品盒,到节后还占着地方。老张摇摇头,说:“小子,你得学会‘看天吃饭’。”
后来我就懂了,节前备货得像请客吃饭,得估摸准了客人爱吃什么。五一、国庆,年轻人多,啤酒饮料、休闲零食、烧烤物料就得足;春节前,走亲访友的多,那些包装体面的礼盒、牛奶、食用油就得是主角。我甚至自己做了个小本本,记录去年同期的销售情况,哪天哪个单品卖爆了,哪天开始冷清下来。慢慢地,我心里有了一张“销售日历”,什么时候该催什么货,该订多少,大概有了谱。再到节前,货架上该满的地方满,该留余地的留余地,节后一看,积压的货少了,顾客满意了,经理也冲我点头。这种感觉,比考试得了满分还踏实。
要说最练人的,还是处理那些棘手的库存。有一次,一批果汁饮料,因为包装设计有点小问题,卖得特别慢,眼看离保质期越来越近。经理的意思是要么折价,要么退给供应商。我看着那堆货,心里不是滋味。那几天我没事就盯着它们看,后来灵光一现,去找了熟食区的王姐商量。我们把它们冰镇了,在她那热腾腾的炸鸡、烤肠旁边搞了个“清凉解腻组合套餐”,稍微便宜点。没想到,这一搭,卖得出奇地好,一个星期就清完了。王姐笑着说我“开窍了”。那一刻我明白,库存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可以“盘活”的东西。你得把它们放在对的地方,遇到对的人。
现在,我每天在货架间穿梭,手指拂过商品,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。我知道“洁云”卷纸在第三通道,它的旁边是“心相印”,因为顾客常对比着买;我知道哪种口味的泡面是夜班司机的最爱,会特意给他们留足量;我也知道,下雨天,靠近门口的货架不能放怕潮的饼干,而一次性雨伞和拖鞋得摆出来。
这份在货架间练就的本事,说不清是什么高深理论,它就是日复一日的看、想、做。它让我学会了观察,懂得了规划,知道了变通。这些货架,就像我的课堂,每一件商品都是我的课本。它们教会我的,不只是怎么管理库存,更是怎么用心去对待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。当我能准确地预判需求,灵活地调拨货物,看到货架整齐、商品流转顺畅,顾客能轻松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时,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,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。
这片方寸之地,就是我的江湖。我用脚步丈量,用双手打理,用头脑盘算。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。但正是这些琐碎,磨出了我现在的样子。回头看看,那个当初站在货架前手足无措的新人,已经能独当一面了。这片由无数商品组成的方寸之地,就是我最扎实的课堂,它给我的,是一份可以带走到任何地方的、实实在在的能力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八亿典藏文章
热门排行
阅读 (96)
1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92)
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86)
3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6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4)
5他的微信朋友圈有陌生女生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