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亿典藏文章八亿典藏文章

心理咨询师的成长: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自己也学会了调整心态

    那几年,我像是揣着满口袋的答案,急匆匆地想要分发给每一个看起来迷茫的人。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最初,我以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一间“心灵修理铺”的老板,而来访者们,是那些捧着出了故障的“小机器”前来求助的人。我坐在桌子的这一边,听着他们的故事,内心常常有一个声音在悄悄作响:“这里,问题的根源在这里,你应该这样想,那样做……”

    直到我遇见了小雅。

    她因为持续的、无法解释的焦虑和低落而来。在最初的几次会谈里,我清晰地看到了她思维里的“死结”——对完美的苛求,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。我运用我所学的知识,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她,试图帮她解开这些结。她总是认真地点点头,说“老师,您说得对”。然而,几次之后,她的状态非但没有好转,反而像是被什么东西更沉重地压住了,话语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和困惑。我的工具箱里那些闪亮的、理论锻造出的工具,似乎在她那团模糊的、弥漫性的痛苦面前,全都失了效。那个下午,她又一次沉默了很久,然后抬起头,眼神里没有光,只是轻轻地说:“老师,我知道我该怎么想才是‘对’的,可是……可是我做不到。我感觉自己好像陷在一片灰色的沼泽里,您指给我看的岸,那么清晰,那么正确,可我连抬起脚的力气都没有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。我看着她,不再是看着一个“问题案例”,而是看着一个在沼泽中挣扎的、有血有肉的人。我突然意识到,我一直在做的,是站在干爽的岸上,指着地图告诉她方向,却从未真正挽起裤腿,走进那片沼泽,去感受那粘稠的、令人窒息的淤泥。

    从那天起,我决定改变。我不再急于给出“答案”或“方向”。当李姐因为丈夫的冷漠和孩子的叛逆而来,哭诉生活的无望时,我强迫自己闭上想要分析“夫妻沟通模式”和“青春期心理”的嘴,只是静静地听着,然后问了一句:“这么多年,一个人撑着,你一定很累吧?”

   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李姐的哭声先是停顿,然后猛地爆发出来,那是一种被真正看见后的宣泄。她不再只是我观察下的一个“客体”,我们成了两个在生命困境中短暂相遇、彼此陪伴的普通人。也正是在那个时刻,我自己的内心某处仿佛也被触动了。我想起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被理解的时刻,那种孤独感,原来我和她,在情感的本质上,并无不同。

    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、向内的迁徙。我发现,我之所以当初那么急切地想给别人答案,一部分是源于职业角色的自信,但更深层的,或许是我自己内心深处对“不确定”和“失控”的恐惧。我害怕面对像小雅那样的沉默,那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自身能力的局限,甚至是我自己也可能陷入的、无法靠理性挣脱的困境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并不愉快,像是在拆解自己。我不得不承认,我并非一个全知全能的助人者,我只是一个同样带着自身伤痕、在学习如何与生活和解的同行者。我学会了在倾听来访者讲述他们的丧失时,也坦然面对自己生命中那些隐秘的、未曾好好道别的离别;我在引导他们寻找资源时,也开始学着欣赏自己内在的坚韧与柔软。

    最奇妙的变化发生在我与小雅之间。当我放弃了“修理”她的企图,只是真诚地、带着未知的心态,去好奇她的那片“灰色沼泽”究竟是什么样子时,她反而开始慢慢移动了。她开始描述那沼泽的颜色、温度,以及那种下陷的感觉。我们一起站在那片沼泽里,没有立刻找到出去的路,但至少,我们在一起。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,她也不再是那个孤零零的、有问题的“病人”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,润物无声地重塑了我的生活。面对家人的情绪,我不再下意识地启动“分析模式”,而是能先给予一个拥抱。面对自己的焦虑和压力,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苛责自己“你应该做得更好”,而是能像对待我的来访者一样,对自己说:“嗯,你现在是有些困难,没关系的,我们看看能做点什么。”我学会了与不完美共处,与不确定性为友。

    回望来路,我发现心理咨询这份工作,给予我最大的馈赠,并非是让我掌握了多少助人的技巧,而是它强迫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教育。它像一条奇特的路径,我原本想通过它去走近别人的心灵,最终却引领我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最深处。那些我曾试图照亮别人的光,首先照亮了我自身那些不曾被察觉的角落。

    如今,我依然坐在咨询室里,听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故事。但我的心境已大不相同。我知道,我握着的不是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,而是一盏亮度有限的灯。我能做的,就是提着这盏灯,走进来访者所在的那片或明或暗的地带,陪他们走一段路,让他们借着这点光,看清自己脚下,也让他们知道,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,他们并非独行。

    而在每一次这样的陪伴中,我自己的生命,也仿佛被重新洗涤和滋养。我治愈着他人的同时,也被他人所治愈;我引导着别人的成长,也因此而不断成长。这真是一份孤独又温暖,辛苦却无比值得的职业。它让我明白,真正的强大,不是手握答案,而是能与问题安然共处;真正的成长,不是成为完人,而是在照亮他人的微光里,清晰地看见并接纳那个同样需要光的自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亿典藏文章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